棉花子
174 2023-09-28
土牡蠣
(《四川中藥志》)
【來源】為蚌科動物川南珠蚌的沉積貝殼。
【動物形態(tài)】川南珠蚌
貝殼2片,同形,呈長橢圓形,長約16厘米,高約7厘米,前部短圓,后部伸長;殼頂部大,位于殼的前部。殼層很厚,背緣達(dá)1厘米,前緣約5毫米。殼面棕褐色,環(huán)狀的生長線密集,殼內(nèi)壁珍珠層銀白色,有光澤。
生活于江河、湖泊中。分布四川一帶。
【采集】冬季水枯時(shí),在河灘沙壩上收集,洗凈泥沙,曬干。
【藥材】貝殼呈半橢圓形或船形,因久為河水沖擊及泥水覆蓋,多顯枯松狀態(tài)。殼片沉重厚實(shí),腹面邊緣較薄,頂部較厚。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,角質(zhì)層多已剝落,呈粉灰狀,剝落處顯出銀白色的內(nèi)層。角質(zhì)層質(zhì)地較光滑;并有較細(xì)的環(huán)紋;內(nèi)表面亦銀白色,有光澤,附有白色粉霜,細(xì)致,易粘手。質(zhì)堅(jiān)硬,擊碎后,斷面起層。嗅之微似石灰氣味。以色白、殼厚實(shí),沉重、表面帶粉灰和有光澤者為佳。
產(chǎn)于四川。
【炮制】去凈泥沙,打碎,生用,或煅后研成粉末用,其粉在四川亦稱為"蛤粉"。
【性味】咸澀,微寒,無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肝、腎二經(jīng)。
【功用主治】固精斂汗,散結(jié)軟堅(jiān)。治盜汗遺精,紅崩白帶,瘰疬結(jié)核,虛熱外浮,頭暈煩躁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6錢;或入丸、散。
【宜忌】虛寒腫弱者忌服。
【選方】①治陰虛陽亢,煩躁頭暈,虛熱外浮及盜汗遺精:土牡蠣、龍骨。煎湯服。
②治赤白帶下:土牡蠣、山藥、龍骨、海螵蛸、茜草。研末為丸服。(清帶丸)
③治瘰疬結(jié)核:土牡蠣、貝母、夏枯草、玄參。研末為丸服。(消核丸)
④治自汗不止:土牡蠣、黃芪、麻黃根、浮麥。研末為散服。(牡蠣散)
土八角 (《四川中藥志》) 【別名】土大香。 【來源】為木蘭科植物紅茴香或云南茴香的果實(shí)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紅茴香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(dá)7米。樹干灰色,幼枝綠色。單葉互生,革質(zhì),橢圓狀披針形或長方披...
土百部 (《中藥材手冊》) 【別名】千錘打(《四川中藥志》),滇百部、小百部(云南)。 【來源】為百合科植物羊齒天門冬的塊根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羊齒天門冬 多年生草本。根莖短.根簇生,粗壯,肉質(zhì),先端膨大...
銅錘草 (《四川中藥志》) 【異名】大酸味草(《廣州植物志》),大老鴉酸、地麥子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,紫酢漿草(《四川中藥志》),紅花柞漿草、大咸酸甜草、水酸芝、一粒雪、隔夜合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 【...
蓑草根 (《四川中藥志》) 【來源】為禾本科植物擬金茅的嫩根莖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擬金茅,又名:龍須草、羊草。 多年生草本,高40~70厘米。須根粗壯。稈一側(cè)具縱溝,具3~4節(jié)。葉鞘除下部者外均短于節(jié)間,...
蘇頭 (《四川中藥志》) 【異名】紫蘇兜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或白蘇的根及近根的老莖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紫蘇葉"及"白蘇子"條。 【采集】秋季采收,將紫蘇或白蘇全株拔起,切取...
盤龍七 (《陜西中草藥》) 【異名】石白菜、地白菜 【來源】為虎耳草科植物秦嶺巖白菜的根莖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秦嶺巖白菜 多年生草本,高5~50厘米,全體平滑無毛,根莖粗壯,匍匐,圓柱形。葉基生,具柄,近...
花苜蓿 (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) 【異名】奇爾克、納林-胡岑格(蒙名),布斯項(xiàng)(藏名)。 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花苜蓿的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花苜蓿,又名:扁豆子、野苜蓿。 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30~10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