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茶
189 2023-09-28
馬勃
(《別錄》)
【異名】馬疕(《別錄》),馬屁勃(陶弘景),馬疕苗(《蜀本草》),灰菇(《經(jīng)驗良力》),馬屁包(《袖珍方》),牛屎菇(《綱目》),灰包菌((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鑒別法》),藥苞(《河北藥材》),人頭菌、牛屎菌、大氣菌、灰菌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雞腎菌、地?zé)?《廣西中藥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馬勃科植物脫皮馬勃、大頹馬勃、紫頹馬勃的干燥子實體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脫皮馬勃
子實體近球形至長圓形,直徑15~20厘米。包被薄,易消失,外包被成塊地與內(nèi)包被脫離,內(nèi)包被紙狀,淺煙色,成熟后全部消失,遺留成團(tuán)的孢體隨風(fēng)滾動。孢體緊密。有彈性,灰褐色,漸退成淺煙色,由孢絲及孢子組成;孢絲長,分枝,相互交織,淺褐色,粗2~4.5微米;孢子褐色,球形,有小刺。直徑4.5~5微米.
生于草地上。分布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陜西、甘肅、新疆、江蘇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貴州等地。
②大頹馬勃
孑實體球形或近球形,直徑15~20厘米,或更大,不孕基部無或很。话话咨,后變淺黃或淡青黃色,由膜狀外被和較厚的內(nèi)被所組成,初微具絨毛,漸變光滑,質(zhì)脆,成熟后開裂成塊而脫落,露出淺青褐色的孢體;孢子粉狀,球形,光滑或有時具細(xì)微小疣,淡青黃色,直徑3.5~5微米;孢絲長,與孢子同色,稍分枝,有稀少橫隔,粗2.5~6微米。
生于曠野草地上。分布遼寧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甘肅、新疆、青海、江蘇等地。
③紫頹馬勃
子實體陀螺形,直徑5~12厘米,不孕基部發(fā)達(dá);包被薄,兩層,上部常裂成小塊,逐漸脫落,內(nèi)部紫色,當(dāng)孢子及孢絲散失后遺留的不孕基部呈杯狀;孢子粉狀,球形,直徑4~5.5微米,上有小刺;孢絲很長,分枝,有橫隔,互相交織,色淡,粗2~5微米,
生曠野草地上。分布河北、新疆、青海、四川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蘇、廣西、福建、海南等地。
【采集】7~9月,當(dāng)子實體剛成熱時采收,拔起后,去凈泥沙,曬干。本品在霉雨季節(jié)生長很快,4~5日即成熟,應(yīng)注意適時收采,過早過遲均影響質(zhì)量。
【藥材】①脫皮馬勃的子實體呈扁球形或類球形,直徑15~18厘米或更大。外皮灰棕色至黃褐色,紙質(zhì),常破碎呈塊片狀,或已全部脫落。除去外皮的馬勃呈黃棕色或棕褐色棉絮狀。體輕泡、柔軟,有彈性,內(nèi)藏大量孢子,輕微捻動即有粉塵狀孢子飛出。用手捻之有細(xì)膩柔軟感。氣味微弱。以個大、飽滿、松泡有彈性者為佳。
產(chǎn)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甘肅、陜西、江蘇、湖北等地。
②大頹馬勃的子實體已壓扁呈不規(guī)則的塊狀。外包被較厚硬而脆,黃棕色。內(nèi)包被灰黃色,紙質(zhì),里面為孢體,淡青褐色,絮狀,輕輕捻動即有塵狀孢子飛出。氣微弱,味微苦澀。
主產(chǎn)于青海。
③紫頹馬勃的子實體呈扁圓形或杯形,直徑5~12厘米;坑行”,包被紫褐色,粗皺,有圓形凹陷,包被薄,外翻。上部包被已脫落,露出紫色絮狀孢體。體輕泡有彈性,用手捻之有大量孢子飛揚(yáng)。氣味微弱。
主產(chǎn)江蘇、湖北、廣西等地。
除上述品種外,尚有同科植物埃蕈(又名:有柄馬勃)的干燥子實體,亦同等入藥。形似馬勃而小,直徑通常只2~4厘米,上部扁圓,下有短柄;皮較硬脆,內(nèi)部不呈海綿狀。
產(chǎn)四川、湖北、云南、江西、廣東、浙江、湖南等地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 含馬勃素(emmatein)、麥角甾醇磷酸鉑及亮氨酸、酪氨酸等氨基酸。
【炮制】除去硬皮,切成方塊。
《綱目》:"凡用,以生布張開,將馬勃于上磨擦,下以盤承取末用。"
【性味】辛,平。
①《別錄》:"味辛,平,無毒。"
②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辛咸,平。"
【歸經(jīng)】《綱目》:"肺經(jīng)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肺利咽,解毒,止血。治喉痹咽痛,咳嗽失音,吐血,衄血,外傷出血。
①《別錄》:"主惡瘡、馬疥。"
②陶弘景:"敷諸瘡。"
③《本草衍義》:"去膜,以蜜揉拌,少以水調(diào)呷,治喉閉咽痛。"
④《綱目》:"清肺,散血熱,解毒。""能清肺熱咳嗽,喉痹,衄血,失音諸病。"
⑤《玉楸藥解》:"治骨鯁吐血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、調(diào)敷、或作吹藥。
【宜忌】《飲片新參》:"風(fēng)寒勞咳失音者忌用。"
【選方】①治咽喉腫痛,咽物不得:蛇脫皮一條(燒令煙盡),馬勃一分。上藥細(xì)研為散,以綿裹一錢,含咽津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急喉閉:馬屁勃、焰硝各一兩。上為末,每用一字許,吹入喉內(nèi),吐涎血出,愈。(《經(jīng)驗良方》)
③治久嗽:馬屁勃不以多少,細(xì)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湯送下。(《普濟(jì)方》馬屁勃丸)
④治聲失不出:馬屁勃、馬牙消等分,研末,沙糖和丸芡子大,噙之。(《摘元方》)
⑤治吐血:馬屁包,為末,砂糖丸如彈子大,每服半丸,冷水下。(《袖珍方》)
⑥治妊娠吐衄不止:馬勃末,濃米飲服半錢。(《圣惠方》)
⑦治大頭天行,初覺憎寒體重,次傳頭面腫盛,口不能開,上喘,咽喉不利,口渴舌燥:黃芩(酒炒)、黃連(酒炒)各五錢,陳皮(去白)、生甘草、元參、柴胡、桔梗各二錢,連翹、板藍(lán)根、馬勃、鼠粘子、薄荷各一錢,僵蠶、升麻各七分。為末,湯調(diào),時時服之;蛎郯铻橥,噙化。(李杲·普濟(jì)消毒飲)
⑧治臁瘡不斂:蔥鹽湯洗凈,拭干,以馬屁勃末敷之。(《稗史》)
⑨治癰疽:馬勃擦粉,米醋調(diào)敷即消;并入連翹少許,煎服亦可。(《外科良方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脫皮馬勃外用止血
其劑型有:㈠馬勃粉(馬勃孢子):將馬勃剝?nèi)ロ敳堪唬诔鰞?nèi)容物,篩出孢子,或置錐形瓶內(nèi)搖動,使孢于落下,收集孢子,高壓消毒即成。㈡馬勃菌絲海綿(馬勃絮墊):將馬勃除去包被,切成不同厚薄、不同大小的塊狀,高壓消毒。㈢馬勃繃帶及馬勃紗布:用45%酒精加入適量馬勃粉,使之成為4%馬勃混懸液,隨將繃帶或紗布浸入,浸透后取出擠去液體,干熱消毒。
①用于外科手術(shù)止血
觀察前列腺摘除術(shù)25例、肝脾破裂出血各2例、腎部分切除術(shù)1例、肝葉切除3例,阻塞性黃疸手術(shù)中止血1例,均達(dá)止血效果,無并發(fā)癥及不良反應(yīng)。馬勃菌絲海綿的用法基本與其他動植物止血海綿相同,使用前不用水浸泡,直接貼于創(chuàng)面,稍加壓迫即可。應(yīng)用馬勃粉時先用紗布保護(hù)周圍臟器,在創(chuàng)面撒布馬勃粉后,稍加壓迫即可。馬勃粉用量較少,粘著性強(qiáng),撒于實質(zhì)臟器出血創(chuàng)面很薄一層,不用任何敷蓋物即可止血。實質(zhì)臟器部分切除之出血創(chuàng)面,或外傷破裂之創(chuàng)面,用馬勃止血,可避免大塊縫扎組織及由此而引起的組織壞死、繼發(fā)感染、再出血等。用于前列腺摘除的止血,因馬勃粉末極細(xì)不致阻塞尿路;且壓迫前列腺囊壁也較均勻;肉眼血尿消失時間最長為3天,較其他方法3~7天血尿消失有明顯縮短;又因其具有抑菌作用,可防止感染;異物反應(yīng)也較小。一部分泌尿道手術(shù)采用馬勃止血后,有廢棄歷來在膀胱、尿道內(nèi)留置導(dǎo)尿管等的可能。初步認(rèn)為馬勃的止血原理屬于物理機(jī)械性作用。
②用于口腔科止血
拔牙時牙槽窩出血,放置馬勃絮墊填壓即能止血;口腔粘膜因外傷而呈粉碎性撕裂所致出血、縫合困難者,或牙齦滲血、創(chuàng)傷面暴露者,以馬勃粉撒布,用紗布壓迫亦能止血。由于馬勃絮墊不能完全被組織所吸收,故不能作組織內(nèi)埋藏止血或死腔填塞之用。
③用于鼻出血
取馬勃絮墊放于出血點上,輕輕加壓。據(jù)113例觀察,109例皆獲良效。
④用于外傷出血
對于切傷、挫傷、刺傷等出血,可用馬勃粉撒布或馬勃絮墊、馬勃繃帶、馬勃紗布包扎。據(jù)467例觀察,有效率占97.8%。
⑤其他
馬勃還可以制成丸劑、含片,治療上呼吸道感染;或制成軟膏治療凍瘡。癤腫等,均有一定療效。
馬齒 (《別錄》) 【異名】馬牙(《本草拾遺》)。 【來源】馬科動物馬的牙齒,原動物詳"馬肉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平,有小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驚癇,疔瘡,牙痛。 ①《別錄》:"主小兒馬癇。...
馬骨 (《食療本草》) 【來源】馬科動物馬的骨頭,詳"馬肉"條。 【性味】甘,涼。 ①《別錄》:"頭骨:微寒。" ②《綱目》:"頭骨:甘,微寒,有小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頭瘡,耳瘡,陰瘡,瘭疽。 ①《...
麻黃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龍沙(《本經(jīng)》),卑相、卑鹽(《別錄》),狗骨(《廣雅》)。 【來源】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、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(zhì)莖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草麻黃,又名:華麻黃。 多年生草本狀小灌...
麻油 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 【異名】胡麻油(《別錄》),烏麻油(《外臺》),脂麻油(《近效方》),香油(蘇軾《物類相感志》),生油(《本草衍義》),清油(《嶺南衛(wèi)生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種...
【中文名】:馬鞭草(《別錄》) 【類別】:全草類 【異名】鳳頸草(《綱目》),紫頂龍芽(《綱目拾遺》),鐵馬鞭(《草木便方》),狗牙草(《中國藥植志》),鶴膝風(fēng)、苦練草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順捋草、...
苞薔薇根 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 【異名】猴局根、金柿根(《閩東本草》)。 【來源】為薔薇科植物碩苞薔薇的根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碩苞薔薇,又名:苞薔薇、猴柿、刺柿、大紅袍、野毛栗、七姊妹、圓刺菱、毛刺頭、糖...
鵝腸草 (《云南中草藥》) 【異名】抽筋草、鵝腸菜、伸筋藤、鵝耳腸(《云南中草藥》),壯筋丹,雞卵菜(《陜西中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石竹科植物牛繁縷的全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牛繁縷 多年生草本,高50~8...